昨日,“玉碗盛光——珍稀琥珀展”在国家自然博物馆临时展厅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近380件珍贵的琥珀标本及工艺品,其中不乏包裹有美洲树蛙、缅甸蜥蜴、胡氏多齿夸父蛉等生物的顶级琥珀。
琥珀是植物树脂被埋藏在地下经历千万年沉积、搬运等地质作用,以及生物、化学等作用后形成的化石。树脂经历了液态树脂、固态树脂、半石化树脂,到最终的石化树脂即琥珀。大多数琥珀来自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古近纪松柏科、杉科或豆科植物的树脂。黏稠的树脂在凝固前,如果碰巧黏住了昆虫或植物等,还可能形成含有包裹体的虫珀、植物珀等。
本次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自然之力”,介绍琥珀的形成过程、产地分布以及琥珀的分类;第二单元“人文之美”,介绍琥珀从古至今在人类文化中被赋予的重要地位;第三单元“琥珀之光”,按照琥珀内包裹的生物类别,对琥珀进行分类展示。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展览中了解到,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把琥珀作为饰品使用。而在科学家眼里,琥珀是重要而珍贵的化石,埋藏着亿万年前地球生命演化和森林气候环境变迁的物证和秘密。根据琥珀的成因、颜色等特征,以及相关行业传统习惯等,琥珀还可以分为金珀、血珀、蜜蜡、蓝珀、绿珀、虫珀等。根据琥珀所表现出的特征,可以分析它们的成因、形成年代和可能经历过的地质环境演变。
本展为公益展览,展期至2025年1月5日。
值得一提的是,国庆假期除“珍稀琥珀展”外,国家自然博物馆还为观众提供了其他观展选择——经过改陈的“走进人体”展于昨日恢复开放,该展新增8组人体组织和器官标本、10件观众互动设施,系统展示人体构造的科学内容、讲述人体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此外,“桂地寻龙 —— 广西恐龙动物群特展”在国家自然博物馆阳光厅展出,70余件珍贵展品集中亮相,全面展示广西地区的恐龙化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