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平安康网-> 热点 >内容

我国加速打造骨科医学创新高地

2023-10-11 15:24 来源:中国经济网 阅读量:10630   

“患者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的动力。有这么多疑难病患相信我们,需要我们,这就是我们创新的源泉。”这是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主任、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蒋协远常常对他的团队说起的一句话。据了解,创新已让该院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推动我国骨科医学创新高地加速建设。

我国加速打造骨科医学创新高地

在第六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蒋协远接受了《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创新”“公益”是他反复提到的关键词。他说,北京积水潭医院正加速建设我国骨科医学“大国重器”,期间须以健康为根本,在推进产、学、研、医协同发展、探索医工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让医学创新真正惠及患者。

突破“卡脖子”技术

打造骨科医学“大国重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和建设工作。2022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设置国家骨科医学中心的通知》。根据通知精神,北京积水潭医院获批国家骨科医学中心。

蒋协远向记者表示,北京积水潭医院作为国家骨科医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建设中,要以国际诊疗前沿为方向,以攻克医学关键技术难关、探索疑难危重症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将国家骨科医学中心建立成“大国重器”。

据了解,从2016年成功自主设计和研发世界首个骨科机器人,到2019年在国际上率先开展骨科机器人多中心远程手术,北京积水潭医院在骨科医学创新领域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我国骨科手术机器人远程诊疗能力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蒋协远向记者举例说,腰骶丛神经损伤的诊治是骨科领域公认的世界难题,号称是学术界的“无人区”。手术中如何充分显露损伤的骶丛神经是难点中的难点,也是“卡脖子”的关键点。

据介绍,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王树锋主任医师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不断研究、探索腰骶丛神经损伤的诊治难题,通过200多例手术总结出腰骶丛损伤的临床分型,设计了健侧闭孔神经移位治疗腰骶丛撕脱伤、经坐骨大孔截骨显露腰骶丛新手术入路,均为世界首创,并且最终在这一世界难题上形成了“积水潭经验”,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王树锋也因此受到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神经修复重建外科和法国知名国际周围神经外科专家的邀请,介绍并推广这一经验。

记者还了解到,蒋协远带领的创伤骨科肘关节团队是国内外处理复杂肘关节骨折脱位和并发症手术量最大的团队之一,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2022年,该团队成功完成首例肘关节表面置换定制假体植入,填补该领域国内空白,使年轻患者摆脱了肘关节活动受限的困扰,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探索医工融合

让创新成果惠及患者

临床实践表明,机器人在远程手术中具有独特优势,发展前景广阔。对骨折这种常见的疾病而言,远程诊断和远程手术能够充分利用合理的医疗资源为患者解决“治病难、治病贵”的问题。对此,我国正在搭建5G远程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示范场景,探索经济、有效、安全的骨科手术机器人远程诊疗模式。因此,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意义显而易见。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北京积水潭医院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积极探索与实践,尤其是在医工交叉融合领域具有鲜明的优势和特色。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通过医工企联合研发,最终应用于临床,形成一个较为成功的创新转化模式,也为国产高端医疗装备的研发提供了路径。

据介绍,近五年共完成包括手术机器人在内的27项成果转化,转化合同金额超过3亿元。同时医院积极探索成果转化工作的体制机制,搭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完成北京市首例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案例。经过四年的磨合,该院完成骨科手术机器人、骨折复位机器人、关节置换机器人、3D打印技术成果等重大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在转化路径及转化模式的选择方面积累了经验。此外,未来该院将以国家骨科医学中心为平台,积极探索成果转化工作的体制机制,搭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推进骨科医学创新探索新路。

以“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技术成果”为例,今年4月15日,在“2023积水潭骨科新进展论坛”上,北京积水潭医院与北京罗森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就这一成果签署转化协议,总金额达1亿元。

据悉,智能化骨折复位机器人产业化与临床应用的推广,将会使更多创伤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更好的微创治疗,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病率,明显缩短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同时还能极大降低手术耗材费用,降低治疗费用,在卫生经济学评价上具有“又好又便宜”的显著优势。

相较于传统手术,手术机器人手术具有定位精准、用时少、创伤小、恢复快、辐射少、成功率高等优点。让最新的创新成果真正惠及患者,也是蒋协远一直追求的。他建立了适合国人的肘关节僵硬治疗模式,每年治疗超过250例以上患者。率先在国内开展肘关节置换术,每年完成60例以上,均为国内领先。率先提出三维导航机器人辅助下肘关节旋转中心轴定位方案,完成世界首例肘关节双平面导航机器人手术和三维导航机器人手术。在患者眼中,他是能够“花小钱看大病”的好医生。

紧扣人才培养

提升医疗服务均质化

北京积水潭医院自1956年开始承担全国骨科、烧伤、放射等专业的进修医师培养工作,为全国培养进修医师16000余人,学员覆盖所有省份、直辖市。

2001年,我国第一个“骨科培训中心”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成立,这是中国大陆首家国际认证的骨科专科医师培训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专科医师培训和准入机制的探索,成为原卫生部批准的唯一的骨科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医院。截至目前,已培训来自全国30多省近百家医院骨科医师8000余人。

2008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成立大陆首家经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香港骨科医学院联合认证的骨科专科医师培训中心,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规范化专科医师培训体系,至今已有15位医生通过了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骨科专科医师资格认证。

积水潭医院对人才培养自建院伊始传承至今。“医院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本职工作做好,那就是救死扶伤。”蒋协远说,我国医院未来的发展,最根本的还是在于人才的培养,在于医生培养的“同质化”。

何为“同质化”?蒋协远解释说,“同质化”意味着通过标准化诊疗流程管理尤其是医生素质能力的提升,确保患者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特别是优质的医生诊疗服务。以外科手术为例,如何通过最小的手术获得最好的功能疗效?对于同一个患者的病情,不同的大夫可能会得出差别较大的判断,这背后反映出的可能是医生专业素质的高低。因此,没有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就没有医疗服务的“同质化”。

记者获悉,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面,北京积水潭医院正在积极推进相关工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边远地区。这将极大节省国家医保负担,减少患者医疗费用支出。今年2月24日,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揭牌。这是积水潭医院的第一个区域医疗中心输出项目,也是贵州省第一个落地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

蒋协远要求派驻专家不仅要把优良技术带到贵州,也要把教学、科研、管理经验带到贵州,发挥辐射引领作用。他表示,这一项目将有助于当地人才培养,推动“大病不出省”,造福云贵川的患者,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将贵州省外转骨科患者减少30%到50%。

在优化诊疗流程管理方面,早在2021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牵头成立了北京市首家危重创伤多学科救治团队,在该领域走在了国内前列。

蒋协远介绍说,近年来积水潭医院不断加强建设完善的、多专业整合的危重创伤患者救治团队。多学科救治打破传统的创伤患者治疗的会诊模式。当危重创伤患者出现,在入院前就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医院,根据相应标准一旦启动多学科救治模式,相关专业组成员会同时集结在急诊第一线,联合对患者进行一期救治,并根据救治效果进一步制定二期救治方案并持续跟进,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率及效果。

不过,蒋协远也指出,与西方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在学制、评价机制等方面仍显落后,主要体现在:学制年限有待优化、业务实践有待进一步加强。

蒋协远向记者表示,建设国家骨科医学中心,除了需要整合全国骨科资源、建立专业联盟,还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将之打造成真正的“大国重器”。

声明: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热门文章
  • 陕西宝鸡为卫生室免费发放血氧仪

    ?近日,陕西省宝鸡市卫生健康委为全市1685个行政村卫生室免费发放3370个指夹式血氧仪,确保每个村卫生室配备2个,满足群众就近就医需求。??发放仪式上,宝鸡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任晓俊要求,加强基层药品

    2023-02-14 10:46
  • 首批默沙东新冠口服药已完成进口,有望缓解国内需求

    界面新闻1月5日晚从默沙东方面获悉,1月3日晚,国药控股完成一批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莫诺拉韦胶囊(molnupiravir)的进口申报。在货物消杀、装车后,国药控股将109托药品运至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仓

    2023-02-14 10:45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