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存根 黄宙辉
11月22日,2024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召开“文化出海”专题交流会。专家分享环节,北京萨博新经济发展咨询中心副主任吕文,以“构建大湾区数字文化内容集成智造产业体系 打造国际知名数字文化内容生产基地”为主题,从专家的角度视角解读新型数字服务贸易的新机遇与挑战。
吕文首先提到,通过此次参加文化产业投资大会,“一方面很激动,觉得大湾区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确实非常蓬勃。但是也看到了很多隐忧,看到了投资方和我们的企业方互相的、迫切的对接需要。”
吕文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催生新的发展模式。从产业变革角度,数字科技赋能文化内容创新。数字技术为文化内容创作制作提供了全新技术工具;这些工具不仅提高了文化创意内容制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正在重塑文化内容的创作和分发方式。从数字贸易角度,创新对外文化贸易模式:从文化产品出海的产品贸易模式到文化内容加工产能的数字服务贸易模式。从数字创意企业发展角度,以海外增量市场摆脱内卷竞争。
中小文企出海需要新思路、新模式
目前,“不出海就出局”成为共识。吕文认为,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数字内容创意企业寻求国际增量市场成为必然趋势;通过拓展海外市场,企业不仅能够获得增量市场、分散风险,还能借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提升产品开发、生产和全球服务竞争力。
他指出,“中小规模文化企业出海面临众多困难,需要新思路、新模式”。
在吕文看来,新模式就是离岸数字文化内容加工服务。他介绍,中国的国际文化产业合作模式,从原来初级形式的跨文化生产,到现在中级形式的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正朝着未来高级形式的离岸文化生产演进:从开发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生产具有异国色彩的文化产品,到面向特定国际市场并以外销为主,再到同时满足多个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
他进一步解释,离岸文化中心不是简单接受国外订单,而是针对国际市场的需求主动策划创作文化产品,并根据实际需要吸收和利用外来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国际文化资源和市场上更具有主动性,同时还掌握着价值增值和利润分配的主动权。
吕文提醒,在国际文化生产和贸易的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已经形成以网络平台为支撑、以数据为关键资产、以智能为发展方向,带动经济社会文化整体发展的数字文化时代,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国际文化市场主流,全球化数字文化生产生态体系逐步形成。国际文化产业合作呈现“数字文化生产、贸易与投资融合”的新趋势。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内容集成智造创新港
吕文提议,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内容集成智造创新港。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优越的地缘优势、领先的数字科技创新实力和雄厚的内容产业基础,采取“两头在外”的离岸文化内容生产模式,即凭借先进的数字生产和传输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采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以集成智造方式生产出高质量的数字文化内容产品,直接服务于国际市场,主动融入基于“共享、协作、开放”特征的集成创新式文化内容加工制造、传播推广与分发、贸易与消费的全球化数字文化商场生态体系。“建设目标是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数字文化内容生产基地。”
如何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内容集成智造创新港?吕文建议,一是凝聚共识、摆脱内卷思维,一致向外;二是专项政策引导与扶持,要精准有力,试点突破;三是产业载体,主题化、专业化,打造产业生态;四是加大扶持链主企业,勇于引领产业链,承接国际业务;五是行业协会融合产服资源,强化出海服务能力;六是技术底座/云网服务商精准定制化服务,主动为企业降本增效;七是多方参与系统构建,国际业务承接渠道。
“要创造这样一个国际知名的文化内容制造基地,首先它是个创新,需要政府的总体引导、顶层设计,需要企业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也需要基础运营商能够把自己的能力整合进去,形成一个整体。”吕文最后强调说。